被譽為全世界最好看的電影《 中央車站 》數位修復版終於在台灣上映,沒有繁雜的運鏡,僅抽取出喧囂的巴西里約熱內盧中央車站中的一小段故事來拍攝,卻也因為樸實而深觸人心。
這部電影最早是在1998年上映,距今也才不過二十多年,它描述的是巴西的日常,對於身處地球另一端的我們卻充滿了不可思議之感,讓我們有機會窺見當地的生活樣貌。里約是巴西的第二大城,對比起巴西東北其他城市的發展,里約是對於當地人們來說「有機會」的地方,因此人們一一想辦法遷移到南部大城,使得南方失業增加、安全狀況惡化,貧民窟問題越易嚴重。這反映在電影中,於是我們可看到中央車站無家可歸的人們撿破爛維生、文盲比例高於是需要有女主角朵拉這樣代筆寫信的人、下班時間一大群人從車窗湧進電車搶位子、搶劫犯當場被射殺卻沒人在意、小孩可能被賣去活摘器官……
第一次看這部電影看到有人要請朵拉寫信給耶穌時,心裡不禁覺得有些有趣,感覺就像是有些人會想寫信給聖誕老人一樣;然而當發現「耶穌」竟真的是那女人的丈夫、而他的孩子真的覺作「約書亞」時,老實說是有些驚訝,但轉念一想,畢竟宗教在巴西也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是人們心靈寄託,因此對於當地人而言,這樣的命名或許根本就不稀奇。
「耶穌」貫穿了這整部片,不僅只是小男孩「約書亞」的爸爸,上帝「耶穌」也透過各種符號、雕像、畫像出現在片中各個角落,甚至他們好不容易抵達約書亞的媽媽當初寄信給耶穌的地址「Bom Jesus」時,當地還是個大規模耶穌朝聖地。就如那些朝聖者花了大把精神力氣朝聖心靈寄託上帝「耶穌」,約書亞和朵拉也在尋找爸爸「耶穌」;對約書亞而言,爸爸「耶穌」就是一個對於下一步的理想寄託;而對朵拉來說,也透過這趟旅程與過去的自己和解。
朵拉以自己過去的經驗來推想,因而從一開始就對社會感到不信任,代筆寫的信還得看他心情決定是要留在抽屜還是撕毀,對社會人性充滿悲觀敵意,認為約書亞的父親絕對是個酒鬼,這一切才不會有想像中的美好。雖然一度把約書亞賣給人口販子,可他卻仍保留著約書亞媽媽的手帕和信件,甚至敵不過自己的良心而將約書亞從人口販子那邊救出來,帶著約書亞走上尋父之路。作為一個女主角來說,脾氣暴躁 、酗酒、卻又脆弱的朵拉的確不如其他片中的女主角來得耀眼,但也正是這樣的不完美才讓人深感共鳴。
沿著移民向南走的相反路線,從大都市里約向北走,也從現代化走向傳統農村,就像是一步步往人類最初的根源探尋ー在傳統農村雖然生活條件沒有大都市好(甚至途中還變得身無分文),可也少了那些爾虞我詐、緊迫壓力,反而多了分人情味,沿途上願意對他們伸出援手的人開始增加,包括卡車司機、朝聖者的食物分享…,艱難的路程讓沒有信仰、沒有浪漫情懷的朵拉漸漸開始對人性增加了點信任(雖然也一時衝過頭向卡車司機告白而嚇得對方趕緊逃離),也開始與約書亞對彼此敞開心房。當多拉在約書亞的提議下再次於Bom Jesus為人代筆寫信,這項工作的意義隨著朵拉的心態轉變而變得完全不一樣,而這也是為什麼這次朵拉選擇將這些信給寄出去。
其實最後沒有真正找到爸爸「耶穌」反而是很好的安排,無論爸爸「耶穌」到底是否還活著,留給觀者去想像就夠了,重點是約書亞和朵拉都透過這趟旅程找到了自我以及愛人的方式。
文:迷迷音 / 照片:光年映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