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MONO是海外最多人聽的日本樂團呢?」 MONO訪談翻譯(一)

有多少人知道MONO這個樂團呢?花了17年成為海外最多人聽的日本樂團。但在海外和在日本的知名度卻有著顯著的差異。

2000年MONO離開日本,開始在美國活動。在充滿絕望的紐約舉辦的第一次LIVE,拯救MONO的團員的一句話,一年超過150場如怒濤般地巡迴。在SNS、網路尚未普及的時代,MONO是如何發現那樣的地方?

這次的『SYNCHRONICITY’16 – After Hours -』聚焦在以海外活動為主軸的MONO,以一系列的訪談來剖析他們的成長過程。




雖然很不安,但非做不可的使命感更加強烈。

麻生:
首先先請教後藤。在1999年MONO誕生前是過著怎樣的生活(高中時期、MONO以前)?

後藤:
我是島根縣出雲市出身的。因為沒有Livehouse,在咖啡廳集合,從高一開始自己做錄音帶來賣。照明設備什麼的都沒有,全部都要自己做,用版畫印刷做入場券,最後聚集了約一千人左右。出了精選輯,也辦巡迴,就這樣在高中時期做了獨立搖滾。

當時也開始和廣島的樂團交流,於是就和廣島的那個樂團一起到東京發展。那之後就以主流出道,也做了很多不想做的工作,開始質疑到底何謂專業。回應對方的要求就叫專業嗎?若這就是專業,那我不當專業也可以。於是我決定絕對不要再和專業的人玩樂團。花了三個月,找練習室張貼的文宣、音樂雜誌之類的瘋狂打電話,最後就誕生了MONO。

麻生:
團員們是用應徵的方式產生的嗎?

後藤:
不,團員沒有一個是透過應徵的方式選出來的(笑)。結果都是透過朋友介紹,繞來繞去才有現在的成員。當時只有兩個選擇,一個是做不喜歡做的事,但能靠音樂吃飯,另一個選擇是做自己想做的音樂,就算不足以溫飽也沒關係。

我吃不飽、無法泡澡,只住四疊半的榻榻米都沒關係。但我決定剩下的人生要做自己喜歡的音樂,因此從那時候開始了MONO。那是很可怕的事情,但我已經有所覺悟了。1999年底決定了MONO的成員,在2000年就出發去美國紐約。

IMG 8042 1000
麻生:
活動地點不選日本而是海外?在召集團員前就已經決定要去海外發展了嗎?

後藤:
對,那也是大前提。我是為了在海外發展所以才在日本組樂團。

麻生:
不過當時沒有先例,網路又不發達。我想遠比現在還要艱難。是如何開始活動的呢?

後藤:
我在海外有一些朋友,當時大概就用傳真和寄信。我現在在玩這樣的樂團,如果方便能協助我辦LIVE嗎?於是我在六本木買寫有唱片公司和售票窗口的書,寫信給唱片公司,還寄了為數可觀的Demo過去。總之我既不會講英文,又不知道怎樣才能在海外生存,怎樣才能在全球發行自己的CD,怎樣才能辦巡迴,但也只能靠自己的力量做下去。不過或許比從出雲到東京還簡單呢。

麻生:
真的很獨立呢。比從出雲來東京還要簡單的理由是?

後藤:
在沒有Livehouse也沒有錄音室的地方自製錄音,還聚集了一千人,比起像這樣全靠自己的力量完成來得簡單多了。之後在東京出道、變成職業音樂家,還到全日本巡迴,都是以前做過的事情。這麼比起來從日本到紐約就不是什麼難事了。畢竟也有一些東西是只有美國才會接受的。

麻生:
但沒經過深思熟慮就直接去國外不會覺得很不安嗎?

後藤:
嗯,當然會覺得不安,想著如果這樣不行的話會變成怎樣,但非做不可的使命感更加強烈。從組成樂團後也跟團員說我們就是要在海外活動的樂團。不過結成當時有團員還沒有護照就是了(笑)。MONO今年是第17年,和專不專業無關,大家從頭開始一起累積經驗、一起看同樣的東西、一同感受、彼此互助,全員都站在同一條線上,於是才有今天。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sHC-O1BPCM%20



因為有那句話才有現在的MONO。

麻生:
雖然說要去海外發展,但是第一次出國,真的好厲害(笑)。去紐約的生活如何?

後藤:
糟糕透頂!我們把樂器、踏板之類,能賣的東西都賣了,東拼西湊才有旅費去紐約。然後我們第一次的演出是在曼哈頓一個叫Mercury Lounge的場地。我們比主要樂團早很多開演,但台下觀眾只有五個人。我們把能賣的東西都賣掉,籌到幾十萬終於能在紐約追求夢想,但觀眾卻只有五個人!那真的非常心酸。

然後在那五個人面前演出了45分鐘後,團員們一起去吃飯,大家吃很多呢(笑)。不過我只擔心之後該怎麼辦,連湯都喝不下,一心想著已經沒有能變賣的東西了,也無法回頭,該怎麼辦才好?。雖然想說去了紐約或許會有所改變,但現實十分慘烈。

IMG 1760 10001
麻生:
不過即使如此MONO還是沒有回到日本,而是跨過障礙。我想那是很難忘的事情,是怎麼脫離困境的呢?

後藤:
我們第一次的LIVE結束後住在蘇荷的飯店。團員們一起在陽台聊天,我說大家跟著我紐約,但第一次的LIVE卻只有這樣的人數,真的很抱歉。結果團員們說「難免的啦,就算在大阪五個人還是五個人對吧。因為沒有人認識我們阿。」還說「只能繼續做下去不是嗎?」。那真的很重要,正因為有那幾句話才有現在的MONO。

而後那樣的生活果真沒有持續很久。送CD、收到來自各方的信,不久就和約翰佐恩創辦名為Tzadik的唱片公司簽約。接著就發行了全球性的第一張專輯Under The Pipal Tree,後來漸漸有些來看LIVE的人會說要協助我們辦LIVE,接受好多幫助。從那之後就有如怒濤般的累積很多巡迴的經驗,甚至只能在車上睡覺。

IMG 2269 1000


每一場LIVE都是死命的演出。我們就連在演出中弦斷掉都很討厭,處於非常緊繃的狀態。

麻生:
那樣的想法和行動力、信賴關係真的好厲害。在那之中有什麼印象深刻的趣事或具體的經驗嗎?

後藤:
我們收到來自各方的援助,像是Jim O’Rourke在紐約和我們一起演出,還給我們一半的報酬金,真的很感謝。即使是現在也有跟Jim O’Rourke借錢呢。此外以紐約為首,很多美國人來看我們的LIVE,受到各式各樣的幫助。如此一來,每辦一次LIVE動員人數就增加,進而獲得更多人的支持。真的是接二連三的奇蹟。也有很多關於搖滾越的經驗呢。在車上補眠的巡迴、住在五星級飯店,累積了各式各樣的經驗。

麻生:
在美國做過這些事的日本人有多少呢。真的非比尋常呢。在美國是抱持著怎樣的心情,又是怎麼讓自己廣為人知的呢?

後藤:
所謂主軸的樂團在休息室有水果、也有水有酒,會幫你準備各式各樣的東西。但之後的樂團就只有水。而像我們這種開場的樂團連休息室都沒有。但我們懷有夢想。那是講求實力的社會。在美國的樂團為數眾多,有如滿天星斗。而我們雖然也在裡面,但主軸樂團的團名字非常大,之後的樂團名字寫得比較小,我們的名字則是小到都快看不到了(笑)。不過我們一直想像著自己的團名會變得跟主軸樂團一樣大,我們的目標是在休息室中受到主軸樂團的待遇。

但剛開始時沒有像現在的巡迴策劃人,只能靠我們四個人來完成。因此每一場LIVE都拚死拚活得在演出。我們就連在演出中弦斷掉都很討厭,處於非常緊繃的狀態。因為從日本來就不能輕易回去了。不過辦一場好的LIVE就能延續到下一場,我們這樣一路走來也很幸福。在美國如果做出成績的話是真的會帶來下一次機會的。動員人數明顯增加,評價也很好。

IMG 1969 1000
麻生:
當時明明沒有網路,是怎麼讓風評廣為人知的呢?

後藤:
因為我們真的辦了為數可觀的LIVE。連續七個月都在辦LIVE的狀態。在我們的網頁有一個巡迴的頁面,是依照年份分類的,從1月到12月幾乎無間斷,看得都起雞皮疙瘩了呢(http://www.monoofjapan.com/jp/tour.php)。沒想到這就是自己的人生之旅呢。上了年紀得現在有些事情在體力上已經做不到,但在每個當下都會用盡全力去完成。


讓耳朵爆炸般的體驗、與電影並駕齊驅充滿戲劇化,及滿富情感的無聲電影,不分音樂類型,就是想做出像這樣具獨創性的音樂。

麻生:
透過這些活動,MONO在全球也被賦予Post-rock這個特別的定位。我覺得充滿獨創性MONO的音樂是不止於Post-rock,而是具有MONO獨一無二的世界觀。對於被定位成Post-rock這件事後藤有什麼想法?

後藤:
在Post-rock這個音樂類型問世前,在肯德基州路易維爾就已經有很厲害的樂團叫「Slinnt」,堪稱是Post-rock的前身。正因為有他們,所以後來才有受他們影響的英國樂團「魔怪」、加拿大的Godspeed You! Black Emperor、美國的天空爆炸、冰島的席格若斯。那麼在亞州最有名的器樂團是誰?於是就變成MONO了。

與其說是Post-rock,不如說是各國偏重樂器的樂團。有人看到這樣的器樂團就創了Post-rock的音樂類型,這和巴哈、貝多芬、莫札特被歸為同類是一樣的,每個國家每個音樂家都有自己的風格。

麻生:
或許當時的確流行將具個性化的器樂團稱為Post-rock呢。

後藤:
嗯,真的是這樣。話題可能有點偏掉,但當流行Grunge的時候,有Nirvana、珍珠果醬樂團之類的樂團,可是Grunge卻只風靡了三年半左右。而我們開始活動到現在經過好多年,沒想到會有Post-rock熱潮,當時就在想完蛋了,搞不好會和Grunge一樣,三年半後就消失了。因此2003年左右我對Post-rock就是有種無法繼續下去的認知。

IMG 9527 1000

麻生:
對音樂類型和熱潮具有危機感的意思嗎?

後藤:
嗯,對阿。當時Post-rock從沒沒無聞到突然變成音樂主流,於是開始從中思考如何應對。当時有Tortoise之類的樂團,慢慢的進化到可細分成融合舞蹈的,也有大眾化的Post-rock。而我則是在想作曲時不從安靜變吵雜就是創新,以吵雜作為開頭就是新型態。大家都很煩惱呢。

但明明具強硬風格、嶄新的音樂在當時被稱為Post-rock,但當表現出嶄新的一面時,卻變成嶄新的普通音樂了(笑)、陷入嶄新的迴圈,開始思考在這樣的形式中要怎樣做出新的音樂,結果就變成頭重腳輕的音樂。看著這樣的現象就覺得好像哪裡不對勁。

麻生:
嶄新的普通音樂真是個好的形容(笑)。但我懂這個意思。

後藤:
結果我們的音樂到底是什麼,經過了17年……。有人認為金屬是表達內心的哭泣、Hardcore是嘶吼叫喊、龐克是生存的方式,將每個要素和身分一起納入,思考音樂到底是什麼,所得到的答案並非被音樂追著跑,重要的是生活方式本身的獨創性,別人的事情跟自己無關,而是自己最初的心情及感受,『無論如何就是想做這樣的音樂』。

2003〜2004年左右我抱持著只要是自己相信的音樂就是好的想法。因此已經跟音樂類型無關,就聲音來說,想做出讓耳朵爆炸般的體驗、與電影並駕齊驅,充滿戲劇化、情感的音樂已經不分音樂類型,就是想做出獨創性。



麻生:
我覺得MONO的確是完完全全的獨創音樂。不過我覺得在某些地方還是感覺到日本的要素存在。在向全球傳遞音樂的同時,有意識到想做出日本的感覺嗎?

後藤:
是阿。從背景來說,MONO的音樂就只存在於MONO。例如在英國演奏MONO的音樂時,可能會有像日本優柔寡斷的感覺。因為在英國、美國都會有自己國家不必要的東西,因而追求那些沒有的東西。那是無意識的,並非特意說要穿和服、演奏古代宮廷樂之類的,但曲子本身卻應該已包含這些成分。這是在日本成長的過程自然而然就會得到的產物。若要做自己喜歡的音樂,就真的會變成一個日本人做出來的音樂。能不能讓自己有所共鳴非常重要。我們一路走來都貫徹著這樣的想法。

 

文章來源:https://synchronicity.tv/interview/946/

翻譯:迷迷音

相關文章:「MONO所描繪的新音樂節 透過『After Hours』想傳達的東西」 MONO訪談翻譯(二)

你的拍手是我們的動力

還喜歡迷迷音的文章嗎?如果覺得迷編的文字為你記下了演唱會的感動、如果覺得看了訪問可以多了解一點喜歡偶像的創作想法和可愛小地方、如果覺得參戰教學文可以多少有點幫助,請幫忙按下面的拍手圖示,只要登入連結Google或是FB帳號,就可以【免費支持】迷迷音。

贊助一杯咖啡

網站的維持比想像中還要不容易,每篇採訪從搜集資料、聯繫、訪問、逐字稿、翻譯、拍攝、審稿,基本上都是迷編從頭到尾完成,主機、圖床、相機設備等等的支出也比想像中龐大,目前迷迷音收支離打平還有很大的距離,如果覺得迷迷音的文章多少對你有些幫助,還請幫忙按下面「Buy Me A Coffee」圖示、給予贊助讓迷迷音可以努力持續生存下去!

Buy Me a Coffee

其他人也迷

你可能也喜歡

最新消息

線上日文
線上學 日文
線上日文

迷迷動漫

迷迷影劇

日劇、電影、娛樂圈大小事
英文補習
網上學 英文
英文補習

迷迷專訪

迷編為你貼身訪問台灣與日本音樂人、聲優、第一手情報

迷迷好音推薦

吃貨迷編日記

FB粉絲團

在 Twitter 上追蹤迷迷音

加入迷迷音樂社群

訂閱迷迷音電子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