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吉拉-1.0

《哥吉拉-1.0》觀後感:你心中的戰爭結束了嗎?片尾隱含寓意為何?(有雷)

哥吉拉自 1954 年第一次現身以來,不僅在日本掀起風潮,更擄獲全世界,長年衝擊人心。由日本導演山崎貴與東寶所拍攝製作的《哥吉拉-1.0》,是哥吉拉系列 70 週年紀念作品,也是第 30 部在日本製作的真人版哥吉拉電影,更是進入「令和」之後的第一部全新作品。

延伸閱讀:《哥吉拉-1.0》推薦亮點:「-1.0」的意義是?「G」 logo 誕生來由?

===以下有雷===

 

這部作品不僅以非常震撼的方式呈現哥吉拉帶來的破壞,更深入探討戰爭帶來的創傷、生命的意義,以及人類在絕望中如何展現韌性與希望。山崎導演認為,哥吉拉就如同《魔法公主》中「邪魔神」的概念,而拍攝哥吉拉電影是一場「神聖的儀式」,也就是將世界當前的焦慮具體化並召喚為復仇之靈,而後使其平息的儀式。這也是為何在擊沉哥吉拉後,所有船上的人們會不約而同對其敬禮。

然而《哥吉拉-1.0》中,哥吉拉不單純反應整體社會的不安和恐懼,也反映出個體面對時代背負的壓力與痛苦。以電影主角「敷島」為例,他因為害怕死亡而一次次逃開戰爭,雖說活著從戰爭中歸來,卻也因此陷入無盡的自責之中,認為自己不該活著。他在大戶島遇到的哥吉拉是真實事件,同時也象徵他心中各角度的恐懼,這就是為何他在與典子生活過程中,經常懷疑自己到底是否還真的活著。哥吉拉除了是他需要復仇的敵人外,也是他心中需要對抗的心魔。

有趣的是,電影實際拍攝過程中,由於哥吉拉是使用特效製作,因此演員實際在片場看到的僅是一根棍子與玩偶,需要去想像並面對「無形」的恐懼。這也呼應哥吉拉作為人類面對未知的恐懼和絕望之投射。

飾演主角的神木隆之介在訪談中坦言,這個角色的詮釋非常困難,「戰爭是歷史事實,哥吉拉是虛構的,在這兩者混合的世界裡,一個名叫敷島的男人必須在非虛構的戰爭基礎上生活,同時也要面對虛構的哥吉拉。這是我第一次出演與戰爭有關的角色,但這並不是很遙遠的歷史,而且還有一些真正經歷過戰爭的人還活著,他們身上帶著難以估量的傷痕和感情,這對我來說真的非常困難。」為了詮釋角色,導演透露神木隆之介在拍攝過程中一度會看著鏡子對自己說「你不應該活著」,而這也是為何他可以如此具體演出「絕望」。

神木隆之介曾在訪問中談到,「哥吉拉」雖是龐然未知的恐懼形象,卻可以超越世代如此讓人喜愛,一方面其實也是因為這是人類創造的生物,不同人對哥吉拉會有不同的看法;哥吉拉不僅僅只是一個怪物,而會引發人們將自身情感投射於其中。這也是為什麼哥吉拉可以一次次以不一樣的形象出現在新的電影作品中。

片中不只是敷島,所有從戰爭中活下來的人都背負著活著的痛苦,但活著難道是個錯誤?在民間發起對抗哥吉拉的作戰會議時,終於有人提出個體生命的可貴之處。無論情況多麼絕望,人還是要活下去。他們必須活下去並繼承戰爭往生者的願望。

值得一提的是,最後或許看起來像是正面的結局,但一度被認為已經死亡的典子卻再次出現於醫院,頸部後方甚至有不明的黑點,不免讓人懷疑是核能放射造成的影響。尤其一直想念媽媽的明子,竟然在醫院看到媽媽完全沒衝上前去,好似看到陌生人一樣,似乎也隱喻著典子已經不是原本的典子了。

山崎導演曾在日本訪問中明確表示,這次哥吉拉背鰭的設計靈感來自原子彈爆炸的概念,因此在劇中可以看到哥吉拉留下殘骸帶有放射線物質,甚至在哥吉拉噴發熱射線後還出現了蘑菇雲以及黑雨。而放射線的影響,不僅對於生者的生活造成極大的影響,甚至也讓生者因此受到歧視。雖然這次敷島終於戰勝了心中長年以來面對「苟延殘喘倖存」的痛苦,然而在接下來,卻是與典子需要一同面對「死裡逃生活下來」的不安。於是,原以為被消滅的「哥吉拉」、原以為消失的恐懼與不安,又再次悄悄再生。

 

文:迷迷音
照片與資料提供:美麗華影城

你的拍手是我們的動力

還喜歡迷迷音的文章嗎?如果覺得迷編的文字為你記下了演唱會的感動、如果覺得看了訪問可以多了解一點喜歡偶像的創作想法和可愛小地方、如果覺得參戰教學文可以多少有點幫助,請幫忙按下面的拍手圖示,只要登入連結Google或是FB帳號,就可以【免費支持】迷迷音。

贊助一杯咖啡

網站的維持比想像中還要不容易,每篇採訪從搜集資料、聯繫、訪問、逐字稿、翻譯、拍攝、審稿,基本上都是迷編從頭到尾完成,主機、圖床、相機設備等等的支出也比想像中龐大,目前迷迷音收支離打平還有很大的距離,如果覺得迷迷音的文章多少對你有些幫助,還請幫忙按下面「Buy Me A Coffee」圖示、給予贊助讓迷迷音可以努力持續生存下去!

Buy Me a Coffee

其他人也迷

你可能也喜歡

最新消息

線上日文
線上學 日文
線上日文

迷迷動漫

迷迷影劇

日劇、電影、娛樂圈大小事
英文補習
網上學 英文
英文補習

迷迷專訪

迷編為你貼身訪問台灣與日本音樂人、聲優、第一手情報

迷迷好音推薦

吃貨迷編日記

FB粉絲團

在 Twitter 上追蹤迷迷音

加入迷迷音樂社群

訂閱迷迷音電子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