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場的主題是「音樂人才培育與進階發展機會 – 綜觀國際音樂營案例」,引言人陳建騏先請與會者談論音樂營的舉辦流程,彼此交流,他並以性質來分析,寫歌營有一個很重要的目的,就是音樂人才的培育,但寫歌營要能夠持續發展,商業交易的機制也是很重要的,他以自己前往芬蘭參加音樂營的經驗為例,往往在音樂人彼此熟識之後,後續會產生促成大家合作的機會。從另一個方向來看,音樂營也可以視為一個流行文化輸出,交流的管道,因為華語市場很大,音樂營是一個很好的管道,讓世界各地優秀的音樂人來跟我們合作,產生的音樂作品也可以走到全球。
Greig WATTS :激起音樂共創的火花
Greig WATTS 提到音樂營就好像是一塊拼圖,不是一兩週就可以完成的事情,需要長期的規劃,把各個團隊聚集在一起,有可以唱的,有技術人員,有詞曲創作者,在實際運作的流程中,一開始要先把參與者分成不同的組別,讓他們彼此碰撞,合作;然後到晚上8點左右,會希望大家停下手中的工作,輕鬆一點聚在一起,這個輕鬆的時間其實很重要,有很多連結與靈感都是從這種比較輕鬆的場合得來的。而在最後一天或倒數第二天,也會有一個彼此發表的場合,這個場合往往會啟發在場所有團隊,激勵他們把歌曲編寫的更好,而在最後一天,讓團隊有時間完整他的作品,作為音樂營完美的句點。而音樂營結束後,作品的推廣也是很重要的工作,這也是一個舉辦音樂營的公司在營會結束後,還要繼續推進的事項。
Greig認為音樂營是不必太嚴肅以對的事情,重點是讓喜歡音樂的人聚在一起,在DWB發展Songwriting Camps歷程中,他們從日本音樂營的經驗發現,小即是美,4到6個營會是最好的規模。在歐洲,Eurovision Camps是非常大的音樂盛事,很多聽眾在關注音樂營參與者的表演,而讓他很高興的是,參加他音樂營的團隊,後來在諸如Eurovision Camps這種大型音樂營中都有很好的表現。
的確,音樂營要長久運營,也必須具有商業交易的性質,就是要創造更大的商機,讓歌手找到適合他的歌,讓創作者找到合適的發表管道,因此只要把這群人聚在一起,就可以擦出火花,每一天的合作,都可能產生一些意想不到的創作,這會讓主辦者非常有成就感,如果我在學校裡面寫歌,把它當作作業,或是考試結果,那感覺與音樂營是很不一樣的,音樂營因為彼此激勵,激盪出更多的熱情,讓彼此合作出更好的作品。
舉辦音樂營有固定的開支,Greig提到他的公司並不大,因此會用一些創新的方式來降低舉辦音樂營的成本,例如他們會租用一個錄音室給參加者使用,但是參加者的住宿費用由他們自己負擔,而在有些國家,政府會願意承擔部份的成本,例如芬蘭政府會贊助作曲家的住宿費用,法國政府也會支持他們的音樂創作者出國參加音樂營。因此G認為成本可以透過合作來分擔,讓音樂營的舉辦更順利。
以2016年為例,Greig的公司DWB在日本舉辦了一個音樂營,其中作品被一位日本歌手收錄了兩首,一年後就拿到了權利金,當然,權利金的回報往往要等一兩年的時間,但在他的經驗中,音樂營的產品只要能夠順利銷售,就能夠開始有效規劃,作為涵蓋成本的一部分。
Greig認為,音樂營可以視為一個捷徑,在很短的時間讓不同的人合作,回饋意見,產出作品,只要抱持著開放的態度,透過音樂營就能有很好的合作,能夠把大家混在一起,激盪出更大的火花,他認識一個賣出1600萬張唱片的藝人,他說他從一個一張專輯都還沒有賣出去的後輩身上學到好多東西,這就是音樂營能夠促成的火花。
王治平:讓華語音樂更上一層樓
王治平回顧自己的創作生涯指出,唱片公司裡很早就開始了共同創作的流程,例如向某位創作者邀歌,修改編排,然後再請專業人員把編曲完成。而等到他前往海外參加音樂營的時候,才發現原來以前在唱片公司進行音樂創作的流程,就是一種音樂營的雛型。而讓他很受震撼的是主辦單位的用心,他們會邀請重量級的人物參與,把對的人放在每個位置上,讓整個音樂營產生最大的效益。當時王治平是以觀察員的身份參與,當他巡房的時候發現除了一些華人不熟悉曲風的音樂類型,例如搖滾、雷鬼之外,如果是一些華語音樂中已經普遍的類型,例如K歌或是很文青的歌,華人創作者的表現其實已經很成熟很好。
王治平以自己女兒Joanna參與音樂節的經驗來說明,當時女兒與兩位歐洲作者分到同組,彼此碰撞創作的結果,寫出來的歌被韓國歌手收錄。從這個過程中,王治平給參與者的建議是,當你去參加音樂營的時候,要設定好一個目標,這次出去要得到什麼東西,目標設定好,出去的時候會比較清楚自己要做到什麼,以及能做到什麼。而若要在台灣辦寫歌營,有兩種形式可以考慮,一種是找到日韓大師一起寫歌,屬於技術交流的學習性質;另一種是目的性,就是要幫某位大牌歌手創作出主打歌。而在音樂營的分組參與中,王治平認為一個團隊裡要有三種角色才完整,分別是製作人、歌手與編曲者,這樣才能在三天裡有交集,製作人掌控進度,歌手可以唱,編曲人可以讓歌曲更完整。
「華人音樂要上到更高的層次,音樂營絕對是有必要的,」王治平強調,政府應該要重視這件事情,這是一個很好的方法,並且是一個可以實行的方案,只要找到對的人,正確的方式,台灣有很多很好的創作者,他們都能夠與國際上的創作者激盪出很好的火花。他指出華語音樂市場很大,未來透過電影或其他媒體合作的傳遞,例如好萊塢電影都要中國大陸的投資,這也是華語創作能夠走向全球的一個重要管道。
Mark GARTENBERG:音樂創作的全球化活力
Mark提到SXSW20年來的發展下,目前已經是一個國際注目的音樂節,每年會有70到80個國家的藝人來到德州參與,回顧SXSW發展音樂營的經驗,Mark說他們並不是直接去找樂團或創作者來參與音樂營,而是先找很喜歡西南音樂節,又有創作營經驗的國際團隊,成立一個顧問委員會,再由這15個顧問去全球找合適的人來參與。SXSW會找到一個很好的環境來舉辦,每天有5個場次,每天也會有小組討論,每天也會有一個時間讓寫曲人與出版人交流,然後藉由試聽,A&R可以聽到這些作品,當然SXSW也有很多粉絲會來,這些年來他們發現很多音樂人一開始是幫別人寫歌,後來累積足夠經驗,就有了自己單飛的能量。
而音樂營最有趣的地方就是,早上才第一次見面的陌生人,6到8小時就可以讓他們彼此熟稔,合作無間,一起創作歌曲。Mark認為,SXSW是一個比較像Showcase的音樂節,特色在於比較針對音樂產業裡的人,所以他們也很致力邀請全球音樂圈的人來參與,這與一些以一般大眾為主的音樂營有所不同,大眾來到這裡聽到很好的音樂,但他們可能不知道這個歌的產製過程中發生了什麼事,但這個過程卻是音樂圈裡的人非常感興趣的。所以SXSW的參與者,有很多本來就已經是歌手或樂團,這也成為他們演唱、上媒體之外的另外一個音樂參與途徑。
「音樂營創作出來的作品,往往有更好的品質。」Mark指出,有一次舉辦音樂營的主題是幫雷哈娜寫歌,於是各個團隊使出渾身解數,像電視上的實境節目一樣展開良性競爭,這種氛圍讓大家互相模仿、學習、啟發。其中一次的經驗是,三個素未謀面的人在音樂營共同創造出的作品,雖然沒有在音樂營上賣出,但是他們的作品受到關注,被其他的音樂營邀請,甚至臭味相投,組成樂團。
Mark分析,從Spotify上可以看到,許多作品都是由音樂營中創作出來的,很多變成藝人的作品,也有一些作品被廣告公司相中。相較之下,一個藝人要發一首歌,往往要編要錄要花很長的時間,相較起來音樂營的作品就可以在時間上展現效率。
與一個人創作相比,音樂營的共同創作,往往能夠激盪出更好的品質。現在的音樂是全球化的,寫好一首歌,立刻就可以放上Spotify,立刻就可以跟其他城市的人交流,而寫歌營裡面的參與者來自世界各地,同樣也是一種全球化的創作靈感與模式,Mark以他從紐約前往機場的Uber司機為例,一位非洲籍的司機聽到一首隨機播放的流行歌,他說這根本不是流行,這是我家鄉的音樂,Mark上網一查,發現他說的是對的,「現在的流行音樂已經沒有典型,」Mark強調:「未來世界各地的音樂,都可能在地球的另一端找到忠實的聽眾」。
新聞稿提供:台視
照片提供:台視
編輯:迷迷音